温大主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COLLEGE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中国体育学年鉴2024》发布会暨2025卷启动会举行

时间:2025-11-06 来源:体育与健康学院 作者: 浏览量:

人民日报客户端体育频道2025-11-06 09:58浏览量6.8万

11月5日,《中国体育学年鉴2024》发布会暨2025卷启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温州大学奥林匹克与全球体育善治研究院共同主办,旨在向社会及学术界正式发布这一学术成果,并全面启动2025卷的编纂工作,以更好地明确编纂方向,为中国体育学科的繁荣发展凝聚共识。会议由年鉴主编、温州大学奥林匹克与全球体育善治研究院院长易剑东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谢炜表示,体育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构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一种学术自觉,更是一种时代使命。《中国体育学年鉴2024》作为我国首部体育学学科年鉴,自六月面世以来,已获得学界的广泛好评与热烈反响,为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温州大学副校长王展光表示,《中国体育学年鉴》的诞生,填补了我国体育学领域权威年鉴的空白。为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献知识和学术基础,充分彰显了体育学人的治学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温州大学的深度合作和双向赋能。

在新书揭幕环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谢炜、温州大学副校长王展光、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与年鉴主编易剑东共同为《中国体育学年鉴2024》新书揭幕。

易剑东表示,编纂《中国体育学年鉴》的初心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弥补中国体育学界长期缺少学科年鉴的根本性遗憾。在体育学术领域,系统性的年度总结与学科年鉴长期空白,学人学术历程的记录也较为罕见;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庞大的学科年鉴家族中,体育学也一直缺席。《中国体育学年鉴》的诞生,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双重空白,确立一种不可替代的学术体裁。二是致力于探索解决中国体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当前学科面临学科边界不清、学派传统不彰、学术规范不够、学风问题以及学者引领作用不足等挑战。年鉴的编纂,正是希望通过系统性的年度梳理、成果展示与学人推介,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回归学理本位,推动学科走向规范与成熟。

在回顾编撰过程时,易剑东介绍,团队广泛借鉴了其他成熟学科年鉴的经验,系统收集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至2023年的体育学术成果,并组建了一支以青年学者为骨干、教授带领博士硕士共同参与的精干团队。这使得《年鉴2024》构建了一个以学科综述、著作选介、论文荟萃、学术大事记和体育学人 等为主体,并附有课题、院校、刊物等实用信息的完整内容体系。

易剑东坦言,目前年鉴在学科科学化、编写规范化、内容均衡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此,他提出了“完善学科领域、优化编撰规范、强化编辑团队、实现价值共享” 等后续规划,旨在将年鉴打造为一个流动服务的学术平台。《中国体育学年鉴》的长期价值追求在于“存史、育才、启学、务实、导向、外联”,年鉴不仅能系统记录学术进展、锻炼学者队伍、启迪青年学人,更能最终服务于体育政策与实践,引领学术规范与风范,并加强与中国其他学科乃至国际体育社科界的对话。

在优秀论文颁奖环节,《中国体育学年鉴2024》最佳论文获得者、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表示,《中国体育学年鉴》一书,主要有三点贡献,一是填补了我国体育学在年鉴这一领域的空白,二是为后续怎么做奠定了基础,三是为以后得年鉴怎么做建立了框架。同时,年鉴的进一步发展也应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是年鉴的定位问题,从时空考虑,它既是一个长期性的,要使长期性与短期性相结合;从横向而言,应熟悉体育学的学科结构,确定年鉴应该从哪几个维度去编写。同时,应增设一个统领性综述,总结体育学学科的研究进展等,增加一些国外的优秀论著等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对年鉴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2025卷的编纂给予了宝贵建议。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原党委书记、校长杨桦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作为一部学科年鉴,其编写应明确学科的领域、范畴,具备学科的特性、体现学科的专业性;第二,在年鉴内容的收集标准上,收集的内容应更加精准,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和全面性等。

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张剑认为,年鉴的编撰应当体现两个责任,一个是作为研究者、学者的学术责任,另一个是作为治理者的管理责任。这项工作是体育学的发展所必须积累的历史经验,也是体育知识管理所必须的,对于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吉林省体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吉林体育学院原校长张瑞林认为,年鉴的编撰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是体育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在领域划分等方面,应考虑如何去整合与呈现既有内容;第二,在撰写标准方面,内容的选取应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第三,年鉴的编写应当较为全面地反映国内外的体育学发展动态。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原主任郝光安认为,《中国体育学年鉴》的出版,体现出必要性、唯一性、引领性、科学性等重要价值与意义,同时在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一应具有一定的精准度,而非面面俱到,应当能够引领学科的方向;第二应提供价值导向,为中青年研究者提供学术指引;第三是要体现融合度,体现体育与相关领域的融合、中国与西方的融合等。

在随后举行的《中国体育学年鉴2025》启动会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温州大学、集美大学、扬州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鲁东大学的代表围绕框架设计、选题策划、内容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专家们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年鉴的学术引领性、内容覆盖面、国际视野以及服务实践的能力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会议明确了2025卷的编纂方向与重点,将继续聚焦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紧密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加强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度解析,并探索运用新的呈现方式,提升年鉴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体育学年鉴》的编纂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年鉴编委会将继续携手全国体育学界的力量,致力于将年鉴打造成为代表中国体育学学术水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权威品牌,为建设体育强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郑轶

相关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693527-50000718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