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主页  |  加入收藏  |  温大论坛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COLLEGE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专访】易剑东:创新议题设置 讲好冬奥故事

时间: 2021-12-03来源: 体育与健康学院 作者: 此新闻被浏览:

    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的首座“双奥之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的机遇。在北京冬奥会即将来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网对知名奥林匹克学者、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易剑东进行了采访,就如何利用冬奥会提升中国对外传播能力进行深入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网: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中国体育发展及冬奥会的举办,您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对外传播现状?您认为如何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

  易剑东:实际上,我们国家在国际传播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包括开办孔子学院、举办各种国际活动、鼓励国际交流、推动中国成果外译等,但从目前状况来看,传播效果仍旧有待提高,对外传播仍面临许多挑战。具体到体育领域,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们国家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参与度、影响力、专业度比较欠缺。从总体上看,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的中国人不够多,担任重要岗位的更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现有这些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中国人虽各有所长,但就知识性、思想深度以及沟通、表达能力而言,总体上仍缺少亮点,亟待改进。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为了做好对外传播,我国需要大力培养和充分使用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需要提升,使其在国际组织的决策和管理层面发挥更大作用,这些人才需要与国际话语体系对接,让国际组织中的其他国家成员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中国体育、中国人。

  第二,中国目前缺少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人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熟悉国际主流媒体工作特点的人才;二是熟悉国外社交媒体运作机制的人才;三是熟悉国际话语体系产生和传播规律的人才。随着中国日益开放,深入走向世界,需要充分使用通晓国际舆论、熟悉国际传播生态的人才,让国际公众通过他们熟悉的渠道和方式了解更加真切的中国和更加真实的中国体育,从而增进对中国人和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解。

  第三,在国际舞台上,虽然中国传播了很多信息,但没有形成清晰的受众群体,对受众的影响仍不够明晰。我们习惯于按照我们的方式进行传播,较少从接受者立场和角度去谋划。比如,通过自身的外文媒体和在外国的华文媒体传播我们的信息,显然不如进入国际主流媒体和至少是国外受众关注度较高的外文媒体。我们在做好对外传播之前,需要对国外民众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其对中国的兴趣点、关切点乃至疑问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播。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大国外交、元首外交与主场外交成效明显,有目共睹。但民间外交、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仍需要不断推进和深入。就北京2022年冬奥会而言,我们有很多素材可以对外讲好冬奥故事,包括志愿者、场馆工作人员、运动员、研究体育的专家学者以至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他们的故事应当被国外所熟知,这些故事都是非常好的话题,讲好这些普通人的冬奥故事,会让国外受众的感受很真实、很亲切。使用合理的传播方式、创新讲故事的手法,通过普通人的冬奥故事去感染和影响外国公众,都是眼下我们可以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特别对激励更多青少年提升对冰雪运动的兴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跟不少国外的体育专家有过接触,他们对中国的冬季运动状况了解甚少,特别是中国基层的冬季运动。随着冬奥会的举办,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冬季运动场地、大量的运动娱乐设施,各类冰球训练班、滑冰训练班等也层出不穷,相关赛事更是如火如荼。如何向外国人展示这些年我们大众冰雪运动的进步和发展,同样是我们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我在北京冬奥申委工作时,中国只有460个雪场,如今这个数字接近800,滑雪人次也从2015的1250万增加到2019年的2090万。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其中激动人心的变革和进步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值得我们讲好它。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议题设置是关键,就目前的冬奥会筹备工作而言,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优化?

  易剑东:在2015年7月中国申办冬奥会代表团出发之前,我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修改陈述内容时,她特地强调,一定要体现冬奥惠及百姓、惠及民生的重要理念。我们主办2022年冬奥会,并不仅仅是举办一次运动会,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并惠及百姓生活的过程。在我看来这里有很多议题的创新点,其中一个创新点就是举办冬奥会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这种好处超越体育竞技本身。

  在我们赢得了冬奥会主办权后,我曾经接受过国外媒体采访。记者的问题非常尖锐,问冬奥会要搞大量拆迁,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如何。我给他们的回答是,老百姓都很满意,因为崇礼、张家口这些地区,按国外媒体的话语来说,过去是“环首都贫困带”。其中,张家口共有10个贫困县,通过举办冬奥会,当地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房子拆迁后,老百姓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第二,带动经济发展。曾经,崇礼的老百姓主要以白菜等种植为主。随着冬奥会的举办,菜地如今变成了冰雪场地,周边还建立起许多餐馆、酒店、冰雪运动商店等,带来大量的旅游收入。这些变化改变了崇礼的面貌。

  第三,冬奥会的举办容易让老百姓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随着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齐聚崇礼,老百姓的国际视野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总之,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冬奥带来的好处。

  除了百姓故事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创新点,但目前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那就是我们的冬奥会如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备与建设中,我们和很多国外企业及冬季运动相关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筹办冬奥会过程中,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可以向世界传播的议题。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为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中心,每年有超过五千万人次的客流。此外,“鸟巢”和“水立方”早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打卡地,每天都有巨大的游客接待量,实现了财务平衡而且有盈余。

  中国社会科学网:与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相比,您认为北京在筹备冬奥会过程中的舆论生态有什么新的变化吗?这种新变化会给“双奥”城市的海外传播带来哪些影响?

  易剑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08年,美国媒体恶意抹黑中国的环境状况十分严重,比如把奥运五环变成五个黑烟囱,恶意抨击我们国家的污染严重。而今天,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加上我们国家也在正视自己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因此,其他国家对我们的印象也在发生变化。

  这13年来,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媒体能够客观理性地报道中国的发展。而随着中国的变化,我认为我们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目前不光关注中国的“好”,也逐渐在关注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以及改进后我们国家将会变得更美好。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为了让中国与国际接轨,我们应当全方位报道中国,让国外受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样才能促进“双奥之城”在海外传播中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对外传播中,您认为除了官方媒体外,其他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该如何发挥作用?

  易剑东:实际上,国内的体育自媒体已经非常多了,我的一个学生就是在做体育自媒体产业。这些媒体都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从全方位了解一个体育项目乃至整个体育生态,也可以充分反映基层民众的声音。

  就对外传播而言,我认为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灵活性可以让国外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百姓与体育的缘分,让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体育生态,这对传播中国体育的大国形象十分重要,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体育强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随着冬奥会日益临近,目前不少西方媒体以人权做文章来污蔑打压中国,您认为要如何应对西方媒体的恶意攻击?

  易剑东:我们国家承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就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无与伦比”的评价,此次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我们依然以稳健而扎实的筹办工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国际奥委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也多次称赞我们的筹办工作。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中国筹办奥运会和做好赛后遗产传承的经验告诉世界,以准确详尽的数字、无可辩驳的事实、清晰明确的逻辑告诉世人:中国人热情拥抱奥林匹克运动,我们正在实现城市、区域发展、社会进步与奥林匹克运动合作共赢,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以往对内说得比较多,也比较好,但这些内容对外传播时应该改变形式和方式,以更加直观、轻松、生动的形式在国际主流媒体、国际体育组织网站和国外社交媒体等平台上传播,从而增强其传播效果,使个别别有用心的外国媒体对我们奥林匹克事业的诋毁不攻自破,树立中国体育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双赢的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想 采访/整理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hqxx/bwych/202112/t20211201_5378560.shtml